来源:本站 发布时间:2016-07-26
当35岁的李省峰遇到难以解决的烧制问题时,父亲李和振总会适时地给予他指导。“他早就可以独当一面了,造型、配釉、烧制等工序了然于心,只不过钧瓷艺术博大精深,没有积累到一定程度,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,只有他多次尝试还是攻克不了时,我才会出面。”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李和振提起儿子,言语中充满着骄傲。
李和振和儿子李省峰在交流钧瓷
炎热夏日,当记者前往神垕采访李和振时,他告诉记者,自己现在已经不过多地亲自烧制,而是把时间放在了器型和釉色的创新及研发之上,和振钧瓷坊的日常事务,都由儿子李省峰主理。匆匆叫回有事外出的儿子,父子二人向记者讲述着他们的钧瓷故事。
李和振在拉坯
传统的手工艺传承,多以父子和师徒的形式流传延续。1950年出生于神垕的李和振自幼跟随父亲生活在陶瓷艺人工作的环境中。1962年,年仅12岁的李和振在地方国营瓷厂跟随老艺人卢正兴学习拉泥坯。5年以后,17岁的李和振正式进入瓷厂工作。年轻的李和振勤奋、好学,不断学习各项钧瓷技艺,很快掌握了钧艺生产的各个流程,在造型(手拉坯)、配釉及烧成这三大关键工艺上,李和振的技艺尤为见长。
在李省峰看来,自己的窑口和窑炉比自己都要年长。早在李省峰出生之前的1979年,李和振就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,决定创办自己的个人窑口。在钧瓷老艺人卢正兴、邢国政和晋佩章等人的帮助下,李和振率先在神垕镇建起个体炉钧小窑,并建立了第一座个体倒焰圆窑,他把自己创作的方向放在了炉钧之上。
李和振和晋佩章先生在一起交流
“钧瓷人都知道,钧瓷难烧,炉钧烧制更是困难重重,为了烧出好作品,我已经记不得烧坏了多少窑。”李和振说,他向钧瓷老艺人们请教烧制中遇到的问题,还跑遍了神垕西山附近的古窑址,寻找不同的矿石原料,进行试烧和探索。经过上百窑的实践和总结,李和振终于掌握了烧造炉钧的技术。1991年,李和振进入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富安创办的工作室中,协助刘富安大师进行拉坯、造型和烧制工作。
不断钻研的李和振在长期的烧制实践中,掌握了烧造炉钧和天兰钧釉的配釉技术,还研制出了仿古唐钧、天蓝挂红斑宋钧、仿古官瓷、耀州瓷和瓷州窑瓷等。
孔雀开屏 | 李和振作品
在李和振提升自己钧瓷烧制技艺的同时,李省峰也在潜移默化中被钧瓷艺术折服,年幼的李省峰在钧瓷艺术的浓厚氛围中不断成长。从神垕陶瓷职业中学毕业后,李省峰正式跟随父亲走入钧瓷行业。一开始,李和振并没有教李省峰高深的钧瓷理论和创作实践,而是让其从最基本的拉坯做起,从最基本的帮忙烧制钧瓷做起,一点点地让其熟悉着钧瓷烧制的整个流程。
“虽然热爱钧瓷,但一开始父亲让我干的都是最基本的工序,枯燥、乏味,我有些抵触情绪。父亲告诉我,基础扎不牢,其他的都是空谈。”李省峰说,等到他真正开始自己创作钧瓷时,他才体会到父亲的良苦用心。
玉壶春 | 李和振作品
在李省峰看来,父亲高超的钧瓷烧制技艺,正是来源于其数十年的艰苦实践和摸索。李和振的的作品以炉钧见长,在钧瓷界极富盛名。其炉钧作品线条流畅、收放得当、釉色丰富、古朴典雅,不仅传承了清代炉钧的艺术特色,而且有所创新,基本反映了当代炉钧的发展水平。李和振的作品绝大部分手拉坯成型,造型注重圆、扁、方、长、曲、直、缩、胀,刚柔相济。作品棱角突出,起伏恰当,格局合理,线条流畅,古朴典雅,浑厚庄重,装饰简洁,美观大方。作品釉色丰富,五光十色,绚丽多彩,结晶形态及呈色多样。釉面经常出现形态各异的金、银色结晶斑点。釉面纹路奇特,形成复杂神秘的视觉艺术效果,给人以无限遐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。釉面意象奇妙,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。
夹板炉 | 李和振作品
2005年,李和振与“钧瓷泰斗”晋佩章共同设计制作的《吉祥如意瓶》,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“百将书虎”联谊活动中被指定为大会礼品,同期独立设计并烧造的炉钧《焚香炉》、《玉壶春》、《桃》等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宝馆收藏。2007年,作品《炉钧梅瓶》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、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上荣获“中国工艺美术金奖”。2012年12月,李和振作品《夹板炉》入选第二届全国钧瓷藏家珍品展最具代表性的十件窑变珍品。
炉钧梅瓶 | 李和振作品
如今的和振钧瓷坊,成为年轻人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,李和振则渐渐隐于幕后。“如今的和振钧瓷坊,以煤烧和柴烧钧瓷为主,在延续父亲创作风格的同时,我也在不断尝试新的发展思路。钧瓷在千年的传承中,不断发展变化,从而形成了今天百花齐放的局面,钧瓷的未来发展同样需要根基传统,不断开拓发展思路,为现代人的生活增添光彩,为人们的生活增添更多文化元素。”李省峰这样考虑着未来发展。
图文来源:钧瓷网